千万不要憋尿!再三劝告:憋尿是4种疾病的“病根”,别再犯懒了

更要命的是反复憋尿让膀胱逼尿肌过度扩张,时间长了神经反射弧会被打乱,尿意迟钝或者膀胱收缩乏力,导致残余尿增加,给细菌搞事情提供了温床。

真事还不止这些。有美国泌尿协会做过个回顾性统计,3000多名泌尿系统病人中,近48%长期有过憋尿习惯,

最终发展为间质性膀胱炎或者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概率比没憋过尿的人高出大约34%。

也就是说,憋尿不是一个小习惯,是慢性膀胱损伤的起点。

膀胱病还只是开始。肾脏受到的连带更麻烦。

长期憋尿或许会致使肾盂积水,令肾单位长时间受压,进而影响滤过功能,我们一定要重视。

慢性肾炎、肾小管功能减退都是潜伏在这之后的结果。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一项回顾调查就提到,存在尿潴留和憋尿史的老年人群中,慢性肾功能下降比正常排尿组高出1.8倍。

这不是什么小数,是真实可怕的衰退过程。

很多人还不觉得严重,觉得“能拉出来就没事”。但问题是,不少肾病早期并没有明显症状,你以为只是有点乏力,其实肾小球已经受伤。

蛋白尿、轻度水肿之类的细节,若不进行检查,根本无从知晓。

憋尿带来的危害不是一次两次尿不出来,而是它对整个泌尿系统造成的不对称压力分布,这个机制看起来复杂,其实一句话:你不让它出来,它就憋着回去了,回头找你账。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长期憋尿还和高血压有某种关系。这不是凭空说。

韩国首尔大学医院的泌尿-心血管双中心研究发现,那些常年习惯憋尿的人群,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中出现夜间高血压的概率高出正常排尿人群大约27%。

这组数据说明一件事:排尿行为和血压调节中间可能有交叉调控路径。

憋尿时交感神经被持续激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强,直接导致血压波动。

这种波动对血管弹性极差,等于拿自己血管做压力测试,测得多了,自然出问题。

说到这里,很多人还可能没想到一个角度:情绪。没错,憋尿对心理也有影响。

尿意本质上是内脏自主神经的一种反应,抑制排尿是个认知决策行为,长时间压抑会激活前额叶皮质和扣带回的应激通路。

哈佛医学院一项神经影像研究发现,在被试中憋尿超过40分钟者,其脑区皮质兴奋性升高、皮质血流速度异常提升,与焦虑反应极为接近。

这说明什么?人一边忍尿一边工作,实际上处于一种“轻度焦虑”状态。

长期这样,易怒、易急、易疲劳这类“情绪亚健康”慢慢显现出来。

到这里得说说独特的观点了,看似扯远,其实正中靶心:憋尿这事,本质不是泌尿系统的问题,而是身体边界感崩坏的表现。

人在什么情况下最常憋尿?不是厕所不够用,而是觉得自己“不该打断工作”“不方便说一声”“怕别人烦”。

换句话说,是自我需求感逐渐被压缩的结果。

这跟现在很多人慢性压力下“自我感稀薄”的社会状态是一回事。

你都不尊重自己想上厕所的意愿,身体也不会尊重你的健康。

这个说法听着像情绪发泄,但其实很符合健康心理学的核心逻辑。

身体不是机器,不是上面出问题再去修,而是你一开始用不对,它就一步步崩。

小便是个自主决定的本能行为,如果一再压抑,说明不仅仅是身体负担加重,而是人的生活节奏出了偏差——把外界安排看得比身体反馈还重,长远看,这种模式一定会出问题。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实在的问题:既然都知道不能憋尿,那在无法立即解决的环境下怎么办?

比如司机、老师、护士这类岗位,常常没法随时走开,怎么办?这个问题就值得展开说一说。

解决憋尿不是靠“硬抗”,而是通过结构性调整。

有研究发现,只要将排尿时间列入工作计划,比如每两小时定时休息三分钟,长期来看,膀胱适应性增强、尿流速改善、泌尿感染率下降20%以上。

不是非要有厕所才解决,而是你要先把“排尿”这事当回事。

很多人把喝水、排尿、坐姿这种基本生理活动当成“可调可不调”的选项,这是现代生活节奏最大的问题。你没给它时间,它就给你症状。

你一再让身体去适应环境,结果就是身体开始反抗。

到时候真查出肾炎、膀胱炎、高血压,才想起“当初那几次憋尿”,为时晚矣。

现在问题来了——既然憋尿会伤肾、伤膀胱、影响血压,还带来情绪紧张,那这类“压抑反应”在身体其它系统里有没有类似作用?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陈细芳.营养指导在急性肾小球肾炎护理中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35)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