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的前世今生

现在,前4种都已灭绝,只有今天人们所熟知的达氏麋鹿种得到了保存和发展。近期,中国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董为研究员课题组新的研究成果,把麋鹿重新归类。至止,鹿科麋鹿属共有4个种8个亚种,其中达氏种有4个亚种,双叉种有2个亚种,晋南种有2个亚种。

麋鹿是沼泽湿地的一种大型多室胃的食草动物,雄鹿长角,雌鹿不长角,角没有眉杈,向后分叉,角尖在同一平面上,每年冬至前后脱落骨质角,长出茸质角。麋鹿两主蹄之间长有皮腱膜,像鸭子的蹼,善运动,喜水域,能游泳。每年3-5月麋鹿产仔,哺乳期3个月。麋鹿为母系社会,一夫多妻制,5-6月雄鹿格斗选王,6-8月发情、交配、怀孕,怀孕期9个半月。

距今3000-10000年间,麋鹿发展到鼎盛时期,当时与人类的数量相近。后因人类滥捕滥杀麋鹿食用、开垦麋鹿栖息地种植及气候变化和动物本身的特化等因素,导致野生麋鹿走向衰落,最后灭绝于十九世纪初叶。

3000多年前,殷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始创了建造鹿台之举措,殷纣王决意在商朝都城商邑(今河南淇县)建筑鹿台,其目的“一则固本积财,长期驾驭臣民;二则讨好妲己,游猎赏心。”从此,祖先们就开始孕育了人工豢养麋鹿的念头和逐步尝试。后来,各诸侯国国王传承建筑鹿台(灵台),直至清朝末年的皇家猎苑,诸侯国、皇家豢养麋鹿,把拥有的麋鹿看成是皇权、实力和身份的象征,视为图腾、吉祥之兽。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本土仅存的200-300头麋鹿被豢养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繁衍生息,延续着它们的家族。1865年5月17日,法国的传教士大卫神父(Pere Armand David)带着178年前法国传教士张诚(J.F.Gerbillon)把南海子麋鹿误认为野骡的悬念,来到北京南郊考察野生动植物,并专程前往北京南苑,爬到南海子3米多高的围墙上,用单筒望远镜首次看到他从未见过的一种大型兽类动物。1866年1月30日,在北京滴水成冰的寒夜,他用20两纹银通过南海子皇家猎苑围墙下面的阴沟通道,从皇家猎苑管理人员那里获得了麋鹿的一个头骨二张皮,尔后带到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经法国动物学家米尔恩·爱德华兹(Milne-Edwards)鉴定为麋鹿属的一个新种,定名为达氏麋鹿,1867年论文发表。此后30年,大卫从科学角度发现了麋鹿的消息,在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国家政府纷纷向中国清朝政府明索暗取了近30头活体麋鹿,使其走出国门,在异国他乡过着颠沛流离、举步维艰的生活。

1894年,北京永定河发生洪灾,南海子皇家猎苑围墙多处被洪水冲塌,部分麋鹿走出皇家猎苑,被当地闹灾荒的饥民们捕食果腹。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途经南海子,将皇家猎苑仅剩的麋鹿洗劫一空,在本土生存了几百万年的麋鹿就此销声匿迹。

麋鹿在海外飘泊不定,艰难地繁衍生息。1894年后的8年间,英国的一位有识之士第11世贝福特公爵花重金将巴黎、柏林、科隆和安德卫普四家动物园仅有的18头麋鹿买回去,放养在自己的乌邦寺庄园,饲养繁殖获得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麋鹿发展至88头。战争年代,谁也顾及不到这群动物;战争结束时,因疾病和饥饿,使麋鹿数量减少了一半。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临时,麋鹿已繁殖发展到255头,第12世贝福特公爵是世界唯一的麋鹿拥有者,他吸取一战的教训,担心二战期间麋鹿会在乌邦寺被战火毁掉,于是,他决定将麋鹿输出,实施多国多点饲养。现在,世界所有麋鹿都是那18头的后裔。

新中国成立后,乌邦寺庄园主通过英国政府和民间组织与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动物学会联系,于1956年和1973年各赠送两对麋鹿回归中国,放养在北京动物园。这4对麋鹿由于难产等因素,在动物园发展缓慢,时至1984年,种群仅有12头。中国改革开放,国际社会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世界自然基金会及乌邦寺庄园主又于 1985年、1986年、1987年分三批共赠送79头麋鹿给中国政府,分别放养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38头)、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39头)及上海西郊动物园(2头)。

截止目前,世界麋鹿总数达7000多头,分布于25个国家217个饲养点。中国有麋鹿6000多头,占世界总数的86%,分布23个省、市的自然保护区、动物园、公园及研究中心等69个饲养点。现在,中国拥有北京南海子、江苏大丰、湖北石首三大麋鹿种群,在原生地恢复了大丰、石首、洞庭湖、盐城四个野生麋鹿种群。迄止2018年,大丰麋鹿达4556头,成为世界最大的麋鹿种群,建立了最大的麋鹿种质资源库(基因库)和在南黄海湿地有计划地恢复了麋鹿野生种群;石首有麋鹿1400多头,在长江中游江滩湿地自然恢复了麋鹿野化种群。

国家衰则麋鹿衰,国家兴则麋鹿兴。清朝末年,政府腐败无能,麋鹿首次走出国门、飘泊不定,艰难地传承香火,是一场悲剧性的开始;新中国建立,祖国改革开放、繁荣昌盛,麋鹿回家,走向盛世,是一场喜剧性的继续。远古时期,麋鹿物种鼎盛发展的盛大走势,是中华大地原始生态文明的展现。商周以后,麋鹿物种渐进趋向衰落,几次在灭绝悬涯的边缘徘徊,一次次冲破了发展路径上的灰色屏障,是对人类开展无序活动的无情警示。近30多年,麋鹿得到了人类拯救、保护,在原生地多点放养,繁殖扩群,恢复野生种群,是中国现代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中国为世界拯救濒危动物做出的最成功范例,提供的中国样本。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攀升,和谐社会的进程,人与麋鹿友好相处、和谐共生,将成为子孙后代借鉴和效仿的行为模式。有效管理麋鹿栖息地,保护麋鹿遗传多样性,提高种群质量是今后麋鹿保护的必由之路。可想而知,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形成长江野生麋鹿自然生态廊道和滨海野生麋鹿自然生态廊道,华夏大地重现麋鹿千百成群的为蔚壮观场景一定会变为现实,麋鹿保护事业方兴未艾。

丁玉华简介

丁玉华,研究员。浙江大学兼职教授,长江大学客座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30多年来,一直从事麋鹿科学研究与保护及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撰写出版了《中国麋鹿研究》、《达氏麋鹿》、《麋鹿研究与管理》等15部专著及科普读本,发表论文103篇,发明专利3项,获国家部、省、市科技成果奖9项。

摄影:杨国美、李东明、孙华金等

资料来源:丁玉华

编辑:子豪

审核:杨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