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上的集权体制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国家的僵化。清朝的中央集权堪称极致,朝廷的权力几乎集中在少数满洲族人手中。即使外部形势危急,朝廷依然坚持守旧的体制,丝毫不为国家的长远发展着想。高层的汉人始终未能拥有真正的实权,而当时的宦官和太监,甚至在一些重大决策中也拥有更高的发言权。即便是满洲贵族的亲属,依然占据着高位,进一步加深了内部的矛盾和僵化。
清朝的军事权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革新,朝廷对汉族军事将领的信任依旧有限。进入新世纪后,尽管袁世凯掌握了新军,但一旦太后发话,他依然不得不乖乖归还权力给满洲贵族。这表明,清朝始终没有放手,始终保持着满洲人的宗主地位。
这便是满洲贵族的思维方式:他们希望通过“满治华”的政策,牢牢把握住民族的主导权,而变法或是任何让他们失去这一控制地位的改革,注定会被拒绝。其实在当时,走君主立宪道路是一条相对简单且行之有效的路径。如果清朝顺利走上这条路,仍然能够保持列强中的一席之地。但这条道路最终没有得到采纳,因为满洲贵族的宗主地位不能轻易放弃。
时至今日,我们不禁要问,清朝是否真的有改变的意愿?是否敢于放手,让大量通过西学选拔的汉人进入治理层面?如果改变能带来国家的强大,为什么不勇敢地放弃以满治华的思维?让皇帝成为象征,减少贵族的特权,推行真正的现代化改革。
然而,清朝并未展现出这种诚意,甚至连改革的第一步都未能迈出。载沣试图进行一些调整,但却将亲戚安插到重要部门,任命年幼的满洲人成为关键人物,而将所有汉族官员排除在外。这种做法实际上等同于让所有员工等待董事长签署文件,却上演了一场降薪的恶搞。
满洲贵族的内斗和固守封建特权,彻底封闭了国家发展的通道。即便是面对内外的多重压力,他们依然选择了“保己高于共富”的道路,宁愿看到国家继续衰退,也不愿放弃特权。最终,这种做法使得中国错失了关键的变革时期,导致了国家的严重滞后。
对比其他周边国家的反应,清朝的滞后显得尤为显著。日本在受辱后,迅速进行自我革新,不仅建立了近代化的军队,还在教育、工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相对而言,中国的反应则显得迟缓,直到鸦片战争后的几十年,清朝才开始勉强组织起一些变革。即使如此,改革仍然无法真正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与之相比,朝鲜和越南的改革步伐明显要快于中国。尤其是朝鲜,在遭受日本羞辱后,仅用了5年的时间便建立了现代化的军队。而越南则在法国的压迫下,提出了比清朝更为先进的改革方案,尽管最终未能成功,但其民族危机意识和反应速度远远超过了清朝。
因此,清朝的失败,不仅仅是外部列强的压力,更在于内部无法团结一致,无法看到国家的未来。这种过度依赖外部力量而忽视内部改革的心态,最终让清朝走向了衰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