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方向的转变,源于市场巨变。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随着全国茶园面积及茶叶产量快速增加,茶叶销售遇阻。我省亦不例外,茶产业“产业链不够长,也不够强”“融合发展不够深”等问题凸显。
与此同时,有关研究机构数据显示,仅新式茶饮方面,2024年全国市场规模已超过3500亿元。消费则更趋向年轻化与场景化,即饮茶市场规模突破1200亿元,冷泡茶、气泡茶等创新品类增速达30%。农夫山泉财报显示,以东方树叶、茶π为核心的茶饮料在其2024年营收高达167.45亿元,同比增长32.3%。
今年安徽茶博会上,新茶饮、茶啤酒、茶冰淇淋等“茶+”创新产品销售火爆,以更年轻的姿态破圈而出,诠释徽茶蓬勃发展的新活力。
从饮茶到茶饮,一片叶子经深加工幻化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实现增值。从黄山到大别山区,这样的变化每天都在发生。
目前,黄山区已引进农夫山泉、华绿园生物、水工茶业等一批顶天立地的头部企业;培育龙合、骆驼坑、春茗、茗品行等一批铺天盖地的小企业。区内有茶叶专业合作社及个体工商户1300多家、茶企520家。在黄山全市,已有茶行业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27家,黄山市成为全国新中式茶饮原料核心供应基地。
“黄山市,特别是黄山区,以新茶饮为代表的茶叶精深加工业呈现集群发展态势,走在了全省前列,其经验和路径值得安徽全省研究借鉴。”安徽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李叶云表示。
从清茶到茶饮,一字之变变出广阔天地。
近年来安徽在茶园面积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产值不断跃升,全产业链产值从2022年的734.68亿元提高到去年的900多亿元。
从无人问津到“茶香扑鼻”
在黄山华绿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一瓶零售价5元的花茶饮料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拧开瓶盖,茶粉从盖中落入水中,瞬间溶解,一杯茶香扑鼻的茉莉花茶即刻呈现。“它配料仅有水和茶粉,无任何添加剂。而且做到茶水分离,饮用时再融合,保证口感。”华绿园公司总经理章志强介绍。
这看似不起眼的饮用方式转变,背后是科技和资本的加持。
“光是这条冷冻干燥产线,就投资了1亿元。”记者随章志强走进厂房,据他介绍为实现“冷水冲泡”,就需要公司自主研发的超音速流体粉碎技术、超低温瞬时浓缩技术等支撑。
“不要小看这个瓶盖。”章志强指着茉莉花茶瓶盖解释,它的“锁鲜技术”可以保证阻隔性和气密性,在业内领先,由此也签下伊利集团4亿元订单。
科技加持下,华绿园生物已经成为国际领先的功能性植物饮品研发平台,成为雀巢、伊利等20多家国内外著名企业合作的OEM/ODM(代工生产)综合服务商。
6月16日下午,记者来到农夫山泉黄山工厂。通过传送带,一辆特殊的鲜叶收集车正将刚采摘的太平猴魁鲜叶送入库内。为了把这些无人问津的夏叶变成新风味的茶饮,一系列科技支撑下的研发正在进行。
“就拿这辆鲜叶运输车来说,它能在高温天气下维持仓内低温,防止叶子变质,目前国内还很少有企业使用。”农夫山泉旗下雅叶公司车间负责人张贝贝解释道。
技术能走多远,产品研发就能走多快,市场就能做多大。在李叶云看来,科技引领下的资本积聚,已成为当下茶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技术引领下的单品爆款,消费形式的变化,正带动茶饮新业态的不断迭代。”李叶云表示,哪里有技术高地,哪里就有资本汇聚,进而形成产业高地。
黄山水工茶业有限公司已成为新茶品行业原料供应、应用方案服务、品牌输出的一站式新茶品解决方案服务商,推出2000余种新风味茶,服务超过800家茶饮品牌;黄山毛峰茶业集团与立顿长期战略合作,成为其核心原料供应商,袋泡茶生产能力为亚洲最大。黄山市率先在全省联合成立茶叶深加工研究院,开发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化妆品等50余种深加工产品。
“我们正编制《新中式茶品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检测检验、低温冷冻、冷藏保鲜、科研平台、人才支撑等公共服务的能力。同时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精准招商,引进精深加工、生物萃取、窨花拼配、精制除杂方面更多更好更强的社会资本进入二产,优化产业生态。”苏俊颖介绍。
他建议安徽省级层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试点探索,比如以黄山区为试点,探索茶工业集群产业生态综合发展模式,为全省积累经验,寻找新发展路径;对茶鲜叶原料基地给予宜机化改造奖补;对检测检验、冷冻冷藏、仓储物流、科研平台、人才支撑等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事项给予建设奖补等。
从“两个巴掌”炒出的叶子到科技催生的琳琅满目的新式茶饮,徽茶发展正加快动能切换,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迈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
从“短、散、小”到全产业链跃进
科技赋能之下,茶产业精深加工成为产业链延链强链中的关键一环,并对产业链形成强劲的拉动效应,改变产业链“短、散、小”的现实困境。
保证茶叶的优良品质是产业的基础,为此,黄山区打造出一套“标准+科技+品质”三位一体的质量体系。
“看,太平猴魁有了专属身份标识!”黄山区茶产业促进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陈远志轻点鼠标,大屏幕上全区种植主体、茶园面积、地块方位等数据清晰呈现。这套太平猴魁地理标志保护茶产品认证系统,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让生产过程“从茶园到茶杯”全程可视、可控、可追溯。
在安徽农业大学皖南综合试验站的种质资源圃,集中种植着20多个柿大茶良种。“茶企在制作高端猴魁时,只选用传统品种。”全国知名茶叶专家李杰生表示,保护研究、推广利用好地方传统品种,才能稳步提升名优茶核心竞争力。
精深加工驱动全链增值,实现了茶叶增值与茶农增收双赢。在华绿园公司,章志强给算了笔账,“企业收购干毛茶的价格在每公斤60至100元,每5公斤干毛茶可以生产1公斤茶粉,每公斤茶粉价格约在500至1100元。”
目前,黄山区的新中式茶品企业每年从省内外采购干茶近8000吨,成为消化茶叶原料、带动茶农持续增收的重要力量。
稳一产,强二产,优三产。围绕打造“中国名茶最强区”“中国新中式茶品之都”两个定位,黄山区努力构建“三茶统筹”“三产融合”的现代茶产业体系。
工厂何以变景区?在农夫山泉黄山工厂,每条产线1秒钟就可以生产25瓶饮用水或15瓶茶饮料,近1公里的玻璃参观栈道,可以看到农夫山泉产品生产、包装、码垛的整个过程,感受现代工厂的“智造”魅力。
“工厂内设有多媒体厅、研学互动平台等设施,直观感受一瓶水和茶饮的生产全过程。”农夫山泉黄山工厂行政科负责人李姣介绍,该公司积极打造工业旅游,已与旅行社、研学单位合作推出休闲观光游、研学旅行等多种旅游产品。
传统茶企也在新茶饮赛道中积极布局、抢占市场。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丽彦告诉记者,今年4月,该公司还在合肥打造了“猴坑茶空间”,开发“方小魁”新中式茶饮,传播徽茶文化,提升茶叶资源利用率。
目前,黄山区坚持“以茶促旅、以旅兴茶”融合发展,已连续举办19届太平猴魁茶文化旅游节,建成一批休闲文旅茶空间。苏俊颖表示,下一步黄山区还将加快推进、及早建成更多集商务活动、休闲体验、心灵休憩一体的朝代茶馆及老舍茶社、主题庄园,并深度融合茶学、茶画、茶故事、茶艺表演等文化元素。
以茶兴旅,以旅促茶。去年,安徽以“茶文旅”为代表的三产产值超过380亿元,成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从传统茶园到现代工厂,从一杯清茶到多元茶饮,徽茶产业在科技赋能、链条延伸、业态融合中,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安徽日报经济新闻中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