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功德?为什么要积阴德?

功德

什么是功德

功为善行,德为善心。心行合一,名为功德。努力行善,通过行善累积自己的德行,就叫做功德。

功德不等同于利益。

比如很多善信误以为功德等同于金钱,诵多少卷经文,做多少件好事,积累到来世可以换取相应的福报,这种善功名为福德,不是功德。

功德是通过修行而获取的经验,福德等于金钱,金钱能用完,而经验不会消失。

有大功德的修道人,是更容易得道成真的,所以道教提倡积功累德,《道德经》上讲:「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越是不计回报的付出,得到的回报就越是大,而不执着于回报,始终持守内心中的那份清静,就是功德。

俗话说:「人做善行,人做善事,天地良知,必有福报」。所谓的善行善事,指的就是积德。人积德越多,福报也就越大。

关于积德

德有阳德与阴德之分。如果你作事,有某种动机,或许想让别人知道,即使你作的事再好,这也叫阳德。作阳德的事,容易作,但关健是人要多积阴德。

什么是阴德

阴德是人要为善,而别人却不知,作好事而不宣扬,默默无闻地去作,则为阴德。

积阴德方能留得住。积阳德别人知道了,善德不如阴德积得住和留得住。

如果修心、修行不够,或造点小恶,随修随报,到后来好的善果就没有了。

所以只有多积阴德,德才能积得住,也留得住。

祈祷

阳德与阴德

我的体会是:无论你做多少善事,都不想让别人知道,这才是真正地积阴德呢。

把阴德善果积在那里,而又不求现报,这就叫积善。

《周易》有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名言。

其意思是说,积累善德的这个家族或人就会有享不尽的福,如果积善之人今世享受不到,本人来生必有正报。

其意义告诉世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为人父母者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实都是为子女着想。

但是如何为子女着想呢?自己如何做人之父母呢?

如果将来老了能给子孙留下些什么呢?面对这些问题,也许答案多种。

我还是引用古人名言吧:「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许多圣贤先人告诉人们,如果人积阴德、积善果,那永远都是你的,别人是偷不去、抢不走的。你阴德积得久,积得多了,后面的福报也大,甚至还会福泽你的子孙。

所以我们做些好事,最好不要宣扬自已,故意让别人知道自已的道理就在这里。

对于普天下的父母,应把金钱财富少留给自已的子女,应更多地把精神财富留给自己的子女。愿以此文,献给普天下的为人父母者!

善心

劝人积阴德之书《文昌帝君阴骘文》

《阴骘文》是道教劝善书之一种,以通俗的形式劝人行善积阴德,久久必将得到神灵赐福。

「阴骘」一词,其源盖出于《尚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意谓冥冥之天在暗中保定人们,这是古代比较简单的天命论思想。在《阴骘文》中,「阴骘」具有天人感应的含义,要求人们自已多积阴德阴功,就是说行善做好事不要到处张扬,只是阴悄悄的去做。

即使个人独处而别人不知晓的情况下,也不做坏事,以此为条件,洞察一切的文昌帝君就会暗暗保佑你,赐给你福禄寿。

此书成于《太上感应篇》之后,有各种手抄本、刊刻本,清代道士将其收入《道藏辑要》集,另外《昭代丛书别集》、《三益集》均有收录。

「阴骘」原指「阴德」。文昌帝君虽然是被列入道家神仙系统里面的一位神明,可是他并不是传播道术的,他主要就是劝导世间人广行阴骘,阴骘就是阴德,做善事。

所以这篇《阴骘文》通篇都是教我们止恶修善,不仅是在行为上要断恶修善,更要在我们心地上,在暗室屋漏当中要懂得规范自己,不可以产生恶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