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蜗牛读书还能“蜗牛”多久?

同样是网易系出品,网易云音乐凭借着优雅的设计、情感大师云集的评论区和歌单功能在音乐市场打下了一片天地。为何蜗牛读书并未凭借“阅读时长付费”颠覆电子书市场?

2017时,网易蜗牛读书之所以把免费阅读时长设定为1小时,是因为主流移动阅读应用日均使用时长都未超过一小时。然而,随着阅读人群由纸质书向电子书的迁移,碎片化阅读场景的解锁,听书习惯的养成,这一数字有不断增长的趋势。1小时免费阅读对于目标用户来说,已经越来越“捉襟见肘”了。

微信读书的数据可以作为佐证: 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微信读书人均阅读时长为85. 8分钟/天,比去年上涨14%;人均听书时长为142. 2分钟/每天,比去年上涨39%。

网易蜗牛读书横空出世时,曾经宣称“以阅读时长为付费维度,对按单本书付费的移动阅读行业是一种颠覆”,一开始的按需购买阅读时长确实切中了很多人的需求。

然而,可能是因为按天购买对用户而言太过“鸡肋”,后来“购买时长”功能悄然下线,变成了包周、包月、包年的付费会员,和微信读书、Kindle、豆瓣阅读的会员计划已经拉不开差距,“泯然众 App”,模式本身的颠覆性已经弱化了不少。

反而是微信读书“变相免费”的无限卡,以及社交关系链的持续拉新,慢慢帮助用户养成了在“数字图书馆”随意翻书、纵情遨游的习惯,正在完成蜗牛读书没有实现的颠覆,如降维打击一般碾压其他平台的单本付费和“有限会员”,很可惜,蜗牛读书也在受打击之列。

除了“一小时免费阅读”,蜗牛读书另一个为人称道的创新是“领读”“共读”等社交阅读新玩法,与微信读书基于熟人关系链的阅读社交相比,算是另一个方向的尝试。

然而,过小的用户基数让“共读”只能成为难觅知音的“画饼”,以至于有人在知乎上发出感叹“网易蜗牛读书的共读为什么很难找到人呢?”

即使在用户数量高出一级的微信读书上,除热门图书外,一般图书同时在读者也寥寥无几,更别提每个人的阅读进度不一,很多人偏爱私密阅读了。所以,基于一本书的“同步共读”几乎是不可能之事,想法、点评这种“异步交流”,也只有用户数量足够庞大的时才能做起来。

知乎用户@燃烧的飞雪 所说:我以前也是网易蜗牛读书的粉丝,但现在越来越喜欢微信读书了。腾讯先天的流量优势,书友更多可以看到好多书友的评论跟想法,我喜欢网易蜗牛的共同功能,但是人太少,也没办法了。

而蜗牛读书培养意见领袖的“领读”功能,几乎全靠平台不遗余力地“硬推”,目前蜗牛读书开屏首页的“领读”页面,几乎已经被各种伪装成书评的“鸡汤文”“标题党”所充斥。

“标题党”被推了首页就是几百赞,没推上首页的高质量书评就只有四五个赞,以至于有用户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首页不是关注的人,而是领读?”

原因在于蜗牛读书领读功能从未走出“中心化推荐”,这一功能的本意是做一个“书评版微博”,奈何用户太少,愿意亦步亦趋跟人读书的人则更少,去中心化的关注网络始终未能成形。对于“领读人”来说,无论是社交激励还是物质刺激都严重不足。

对我个人而言,我的“领读人”都在豆瓣上,豆瓣书评人追求的不是全站推送、现金奖励,而是同水平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以及与编辑、作者、译者之间的直接互动。

如果说蜗牛读书刚上线时的“一星运动”是一星护体,不让更多人发现这个宝藏 App,今年再翻看 AppStore的最新评论,一星评价就是实实在在的吐槽了,主要的槽点在于——蜗牛读书iPad版仅支持会员登录,这让产品介绍所写的“iPhone、iPad全适配、无缝切换阅读场景”成了讽刺。相比之下,微信读书已经覆盖了手机、平板、网页、墨水屏等多个阅读场景。

网易蜗牛读书最后一次受到大众关注,还是去年几次别出心裁的营销操作,比如“如村上春树得诺奖,蜗牛读书退全款”,以及“0元读四年”的打卡活动,力度之猛让喜爱它的人不禁后怕:可别是没钱了吧。

在这两次“博人眼球”之后,无论是从产品还是从营销层面, 网易蜗牛读书都渐渐沉寂下来。虽然新书仍在持续上新,蜗牛读书馆的活动还在持续举办,但似乎已进入佛系状态。

背靠网易这棵每季度净收入180亿的大树,我们暂时不用担心蜗牛读书像创业公司产品一样消失,然而去年的两次耸动营销,意味着它同样背负着很重的KPI压力,不可能一直这样佛系下去。

即便是出身名门的微信读书近两年来也在左冲右突寻找出路,今年以来更是动作频频——上线纸书业务、内测微信听书、筹备阅读硬件……

当然,对于追求纯净阅读体验的蜗牛读书粉丝来说,这款“小而美”的阅读应用仍然是一片难以替代的“桃花源”,只不过在商业模式始终不清晰、用户增长放缓的情况下,这片“桃花源”未来还有多大的生存空间?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做書 最新线上课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